
马希伟在备课。张晓慧 摄

宣讲团成员在同心县河西镇新村完全小学宣讲。

马希伟在同心二小给孩子讲小红军的故事。张晓慧 摄

宣讲团成员在同心县田老庄乡深沟村宣讲。

宣讲团成员在同心县豫海镇永春社区宣讲。

新华社区志愿者上门为老人做宣讲、提供为老服务。
10月24日,秋日的晨光漫过吴忠市同心县豫海镇老街道,拜孝忠小心翼翼地把一枚红星徽章别到洗得发白的军装上。“今天要去预旺镇中心完全小学讲红军西征的故事,穿上这身衣服,娃娃们能更好地把故事记到心里去。”这是同心县“薪火相传”老干部宣讲团普通的一天,也是这位73岁老党员践行初心的日常。
这支诞生于2017年的宣讲队伍,从最初的23人逐步发展到现在的51人,平均年龄超过65岁,8年间开展宣讲1691场,听众达116万人次。这群“不服老”的银发人,用行动践行着“党需要我,我就站出来”的誓言。
A
为娃娃讲党史 给老乡说政策
银发宣讲团团员各展所长
2017年3月的一天,同心县委老干部局会议室里,曾任同心县老干部局局长的白金祥看着在场的老干部,恳切地说:“同心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,可现在有不少娃娃连红军西征的故事都不知道,咱们这些老党员得牵头把这‘薪火’接过来、传下去,大家愿不愿意一起干?”
白金祥的倡议像一颗火种,瞬间点燃了大家的热情。从同心县司法局退休的马希伟说,“我能把党史编成儿歌,娃娃们肯定爱听,也记得住。”一旁的拜孝忠说,“我曾经在下马关镇刘家滩村扶贫,可以把政策讲到田间地头。”
“既然要干,咱们就得有个章法,我来当‘排头兵’,大家有困难随时找我。”白金祥说。就这样,同心县“薪火相传”老干部宣讲团正式成立了。
从同心县委编办退休的杨军主动加入,亲手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宣讲手册;从同心县政协退休的丁生福积极参与,把政策与民生需求巧妙结合、通俗解读;从同心县农业农村局退休的顾生忠熟悉田间地头的事,成了乡村宣讲的“好帮手”;从同心县教育局退休的虎登文,专门到同心县医保局“取经”,把“异地就医备案”等专业术语翻译成“娃在外地看病能少花钱”的大白话……白金祥则成了队伍的“主心骨”,偏远村落路远难行,他就提前协调车辆;有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整理宣讲素材,他就陪着一起在电脑前琢磨到深夜……
“66岁不算老,80岁照样跑!”这句宣讲团里常讲的玩笑话,藏着51位老人最动人的坚持。
B
乡音话民生 乡情接地气
操场土坡皆是“薪火讲堂”
“娃娃们,你们知道吗?以前刘家滩村的乡亲们,喝水要走几里地去挑,后来大家种中药材、搞养殖,日子才慢慢好起来……”在同心县第二小学操场上,拜孝忠举起一张泛黄的照片,上面是13年前他在刘家滩村帮村民喂羊的场景。
没有华丽的舞台,没有高端的设备,操场的水泥地、乡村的土坡、社区的活动室,哪里有听众,哪里就是他们的“讲堂”。去校园宣讲,他们就用“身边事和本地红色故事”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。拜孝忠结合自己“两年骑行6800多公里山路扶贫”的经历,讲坚持与奉献;杨军书柜里有100多首自己写的宣讲歌曲、20多个小品剧本,如今,他的快板词已经成了不少孩子口中的“流行曲”。
进乡村宣讲,他们就用百姓听得懂的土话捞“干货”。“种玉米能不能申请补贴?”“大病救助咋申请?”……乡亲们有疑问,宣讲团成员就有答案,一条条事先整理好的政策清单、申请条件、所需材料、办理流程被精准地“送”到村民家门口。顾生忠把农技政策编成顺口溜“春耕补贴3月报,夏粮补贴6月到……”不少乡亲把顺口溜记到手机里,申请补贴时一查就清楚。他还根据季节变化灵活选择宣讲内容,春天讲种子选种技巧,秋天讲粮食储存方法。在王团镇圆枣村,经他指导种植的枣树,结出的果实“又大又甜”。
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、“中国好人榜”上榜者马希伟加入宣讲团以来,走遍了同心县175所中小学和所有乡镇社区,开展各类宣讲550场次,受众超过11万人次。宣讲的同时,他还坚持做公益。这些年,他陆续拿出50万元退休金、子女赡养费和各类奖金补贴,资助42名学生完成学业,还为20多名五保户、瘫痪病人上门送温暖,陪两位孤寡老人走到生命尽头。马希伟有一本厚厚的“调解笔记”,里面记录着他宣讲过程中帮助处理的40多起基层矛盾。
C
银发传帮带 青年来接棒
“百姓需要,我们就会一直讲下去”
“老杨,快看微信群,同心二中学生发给你的信息,大伙儿都在点赞呢!”10月31日,同心县“薪火相传”老干部宣讲团活动室里,白金祥举着手机对杨军说道。
“杨爷爷,我加入学校‘红色宣讲队’啦,讲了刘家滩村的变化,同学们听得可认真了!以后我要把同心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!”看着信息杨军满脸欣慰:“咱这‘薪火’,真真切切传下去了!”
“老杨,你这股干劲儿太感染我了,我也想把同心的故事讲下去!”今年刚加入宣讲团的王芳说。白金祥递给她一本《同心革命史》,“这是咱宣讲团的‘传家宝’,得好好护着,更得好好讲透!”白金祥笑着说。
在王团镇南村,青年干部宣讲队队员围在顾生忠身边讨教,“顾老,您上次去村里宣讲,把‘土地流转政策’讲得又通俗又透彻,我们怎么做才能像您这样接地气?”顾生忠耐心回答:“咱们宣讲就得说乡亲们听得懂的话,比如讲补贴政策,就说说一亩地能多挣多少钱;讲产业扶持,就聊聊隔壁村怎么靠种枸杞致富。”
有了老干部手把手指导,青年宣讲队的底气更足了。他们带着宣讲“秘籍”,深入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,将政策文件中的“条条框框”转化为群众身边的“鲜活案例”,让政策宣讲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。
曾任南村驻村第一书记的苏克文,早已把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的每一寸展陈、北堡子的每一块青砖都融入宣讲脚本。85批次、13500多人次聆听的讲解,他从来不是简单复述史料——站在西征红军用过的马灯前,他会讲当年战士们借着微光写家书的温暖;触摸北堡子斑驳的城墙,他会还原军民同心抗敌的热血场景。寒来暑往,他的声音或许沙哑过,脚步或许疲惫过,但每次看到听众眼中泛起的泪光、举起的相机,他都觉得,一次次的讲解,都是在为同心的红色薪火添柴加薪。
在豫海镇新华社区的凉亭下,一场“板凳会”正热闹开讲。社区志愿者宣讲队的丁海燕、陈慧、马静围坐在老党员马希伟身边,你一言我一语汇报宣讲计划。“马老,您上次说宣讲要‘用身边人讲身边事’,我们这次准备聊聊小区里垃圾分类的榜样!”陈慧说。马希伟点点头:“这个思路好,社区宣讲就是要贴近生活,讲养老服务、反诈防骗这些老百姓关心的事,都得讲到点子上。”
今年春天,又有3位刚退休的干部主动加入宣讲团。“看到老同志们退而不休,把同心的故事讲得这么有力量,我们也坐不住了!”退休教师丁晓燕表示,她会尝试用短视频、直播这些新方式,让“薪火”传得更远!
夕阳下,马希伟、拜孝忠、杨军、丁生福和顾生忠从同心县第二小学出来,聊着下次去王团镇宣讲的内容。“我把枸杞种植补贴和管护技术结合着讲一讲,帮乡亲们多找条增收路。”顾生忠说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像五株扎根在黄土高原上的胡杨,坚韧而执着。
8年,1691场宣讲,116万人次倾听——这群“薪火使者”用银发时光,在同心县写下了最动人的“宁夏故事”。正如白金祥所说:“只要党需要、老百姓需要,我们就会一直讲下去,把‘薪火’传得更远、更亮。”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晓慧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同心县委宣传部提供)